從維護執(zhí)政的社會基礎看保持黨的先進性
時間:2022-04-21 04:42:00
導語:從維護執(zhí)政的社會基礎看保持黨的先進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按我的理解,中國共產黨加強執(zhí)政能力建設,其實質就是要實現共產黨的長期執(zhí)政。這一點應該理直氣壯地講,因為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有一個崇高的目標,這就是富民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根據歷史經驗和現實狀況,實現長期執(zhí)政,最重要的是維護黨執(zhí)政的社會基礎。看來這主要是兩個方面的事情:制度、體制、工作機制的健全、建立和實施問題;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問題。前者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建設;后者是基礎性、關鍵性的建設,這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保持黨的先進性。
從維護黨執(zhí)政的社會基礎出發(fā),保持黨的先進性有以下幾個突出任務。
一、講民主,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落到實處
執(zhí)政黨的最大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80多年前列寧就這么告誡執(zhí)政的共產黨人。我們現在的決議上也寫得很好:同人民群眾建立“血肉聯系”。但怎么做到是個很大很難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冷靜而勇敢地估量一下現實的黨群關系狀況,特別要從體制和工作機制上正視問題。
蘇聯東歐執(zhí)政黨喪權亡黨的歷史告訴我們,離開人民群眾當家作主講堅持黨的領導,必然會因削弱社會主義民主而毀掉黨的執(zhí)政基礎。這里關鍵問題是干部的任用制度。蘇聯模式的弊病就是用自上而下的普遍的干部委任制度使民主制度(民主選舉、民主監(jiān)督、民主罷免)流于形式。在這種體制下形成的社會管理階層(干部階層)很容易變成官僚特權階層。他們在對老百姓進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但實際上他們早已在經濟地位、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想感情上同廣大人民群眾拉開了距離,甚至是格格不入了。這是這些執(zhí)政黨喪失先進性的集中表現。
有些人喜歡說“信仰危機”、“信任危機”。應該承認,這種“危機”在歷史上一再出現。但“危機”從何而來呢?常常有錯覺,以為問題在于民眾。其實,問題往往出在某些黨的領導干部背離了黨的宗旨和社會主義的原則。了解中外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了解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人,應該看到這一點。
80多年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反復提示人們,干群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中一對經常出現、有時很尖銳的矛盾。這是一對體制性的矛盾。
解決矛盾的最佳途徑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起來。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各級真正掌握政權的黨的領導干部要由人民通過一定的程序和形式來認可。老百姓不支持你,你怎么能代表黨去領導他們呢?一些地方試行“兩票制”的做法應積極支持并逐步推廣,切實把“黨管”(干部)同民選、“民監(jiān)”(民主監(jiān)督)結合起來,從制度上消除“人民不要黨要”的矛盾現象,真正消除暗箱操作行為。
二、講社會公平,盡力維護“弱勢群體”的切身利益
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念,沒有社會公平就沒有社會主義,忽視社會公平就會把黨的執(zhí)政地位置于危機的境地。
中國共產黨是共產主義性質的政黨。她之所以是先進的政黨,中國人民之所以擁護共產黨領導,就是因為她確實代表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打破平均主義中,正確地強調效率,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今后也仍然要在防止兩極分化的“度”中承認差別的存在)時,出現了收入差距過大的現象。中國社會形成一個很大的“弱勢群體”。這個群體曾經是共產黨執(zhí)政的最重要的社會基礎,今后仍將是共產黨執(zhí)政社會基礎的主要部分。不注重社會公平,就等于丟掉共產黨的先進性,共產黨執(zhí)政的社會基礎就會削弱以至于喪失。
在當今中國,講社會公平,必然要把眼光轉到“弱勢群體”身上。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仍然愛貧怕富、恐富、搞平均主義,是一種社會不公;反之,嫌貧愛富、傍富、媚富,使不法致富、為富不仁者富上加富更是社會不公。
造成今天社會不公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國情——人口多,家底薄;二是體制上長期沒有改變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三是社會發(fā)展引起的經濟結構的變革使處于夕陽產業(yè)從業(yè)者部分人下崗,落入弱勢群體中;四是少數干部為官不正,一些企業(yè)主為富不仁,他們的巧取豪奪、明榨暗偷,使得部分民眾的處境不僅不能改善,甚至惡化了。
實行社會公平原則,第一還是要靠發(fā)展。首先是要把蛋糕做大,然后才是分配得公平一些,離開發(fā)展求公平,就會回到平均分配的、貧窮的老路。第二是靠政策,特別是分配政策。根據我國經濟發(fā)展狀況,我們有條件加大對弱勢群眾救助的力度。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貫徹社會公平原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逐步實行。要避免歷史上搞社會主義往往操之過急的老毛病。好事常常是多磨的。對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的程度、“城市反哺農村”的力度、農村城鎮(zhèn)化的速度,都不宜估計過高過大過快。應該清醒地看到:差別將長期存在,有人先富、有人后富是常態(tài),我們要警惕的只是貧富懸殊。
三、講廉潔,大力提倡艱苦奮斗,建立節(jié)約型社會
黨風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黨的領導威信的高低,乃至于黨的生死存亡。是為老百姓勤儉持家,還是當敗家子?如果是后者,老百姓自然有權利對其持不信任態(tài)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創(chuàng)造令世人驚嘆的經濟奇跡的同時,也滋長了一種很不好的風氣,一些地方大手大腳,講闊氣,講排場,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大行其道。其出手、其派頭,令真正富有的西方人困惑不解。說到底是花國家的錢、人民的錢不心疼。
總書記強調“兩個務必”,總理最近提出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切中時弊,深得民心??磥斫ㄔO節(jié)約型社會,也是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兩方面的問題。硬件主要是規(guī)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特別是要使各級人大及其常設機構有實權管“賬”管“錢”,確保財務機構、財務工作者按章辦事的權力。軟件主要是通過教育,在黨內形成一個羞于揮霍、羞于奢華,以勤儉節(jié)約為榮的風氣,并以此作為衡量黨員和干部先進與落后的一個標準,由此帶動建立節(jié)約型社會。
不能低估廉潔和節(jié)約的實際意義。筆者算了一筆賬:只要我們認真改革用公車制度、限制公款吃喝,省它1/3或1/2,每年就可以省下1500—2000億元人民幣。這筆錢可以使1—2億貧困的老百姓經濟生活提高一個大檔次。這是完全可以設想、可以期盼的。如果做到這一點,我們黨的威望又將有一個新的提高。
四、講誠信,在黨內真正形成一個說真話、說實話,以弄虛作假為恥的氛圍
我黨各級黨校都醒目地掛著“實事求是”幾個大字。這是我黨的思想路線,有了它才有了我黨各個時期的勝利。但長期以來,那種說大話、說空話、說套話、說假話的壞風氣仍然在一些角落暢行無阻。在一些地方,會上一套會下一套,對上一套對下一套,想的一套說的一套,大家心照不宣,習以為常;干部出數字,數字出干部,時有耳聞。這是一種最可怕的腐敗,是敗壞我黨的形象、損傷我黨在民眾中威望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國社會正處于轉軌時期,假冒偽劣產品不僅出現在經濟領域,也出現在社會的其他領域,包括政治領域。這當然也是剛剛進入市場經濟時期難以完全避免的現象。但作為一個領導建立以誠信為道德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執(zhí)政黨,作為一個代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嚴肅的政黨,對我們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這種不良風氣,不能不采取嚴格和嚴厲的態(tài)度和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在黨內形成敢說真話的氣氛,使人羞于說大話、空話、套話、假話,真正使廣大黨員和干部的黨性有一個新的提高。這一條做好了,我們黨就更得民心。
講民主,講社會公平,講廉潔,講誠信,這是保持我們黨的先進性、維護黨執(zhí)政的社會基礎的幾個重要方面。雖然做起來難度會很大,但不是做不到的,關鍵在于下決心。